如何识别虚拟货币交易风险?
一、虚拟货币交易风险的种类
虚拟货币交易存在多种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非法”风险:虚拟货币可能对金融秩序和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产生影响甚至造成冲击,我国政府部门对其加大管理和规范力度,明确其为特殊商品,应加强防范风险。
“安全”风险:虚拟货币的发行与交易依赖网络,发行虚拟货币的商业网站并非绝对安全,虚拟货币交易所鱼龙混杂,存在外部攻击、系统故障以及内部人员过错或破坏等网络安全威胁。
“假币”风险:有形货币存在被假冒、伪造的情况,无形的虚拟货币由于其开源性、隐匿性同样有被假冒、伪造的风险,“保真性”风险不容忽视。
“失密”风险:虚拟货币虽有较好保密性能,但互联网的开放性也带来了欺诈、伪造风险和失密风险,包括批量失密风险和个别失密风险。
“主体”风险:商事主体有正常的生命周期,可能存在解散、破产、并购重组等法律风险,会给虚拟货币系统和业务带来重大风险。
“贬值”风险:虚拟货币以发行企业的商业信用为基础,被各国货币当局定性为特殊商品,不能与法定货币双向兑换,缺乏法定货币锚的稳定作用,容易产生市场操作,导致价格过度波动,存在“贬值”风险。
“洗钱”风险:虚拟货币在一定区域和范围内可替代货币执行部分职能,且具有交易的无形性与匿名性、使用范围的广泛性、注资方式的多样性、获取现金的可能性、服务的分割性、交易的快捷性与不可撤销性、识别利用虚拟货币洗钱的难度大、交易模式的复杂性等特点,洗钱风险相对较高。
“知情”风险:虚拟货币是特殊商品,使用虚拟货币是特殊消费行为,应受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规范。虚拟货币发行人和交易平台应保证使用者的知情权,未尽提示义务则可能违法,甚至构成欺诈。
二、识别虚拟货币交易风险的方法
识别虚拟货币交易风险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利用交易监控工具,用于识别与混合器、隐私钱包和隐私币相关的交易。
运用具有跨链和跨资产筛选功能的工具,确保检测涉及代币交换服务和涉及潜在跳链的 DEX 的交易。
使用 VASP 尽职调查工具,识别提供隐私币交易的加密资产交易所。
三、虚拟货币交易风险案例分析
以下是一些虚拟货币交易风险的案例: 在曾某洗钱案中,被告人曾某帮助黑社会性质组织转移受贿款,通过提供银行账户、转账、取现等方式,协助将非法资金转移、隐匿。 在雷某、李某洗钱案中,上游犯罪人通过非法集资获取大量资金,雷某、李某通过多种手段隐匿资金流转痕迹,进行洗钱活动。
四、虚拟货币交易风险防范措施
为防范虚拟货币交易风险,我国采取了以下措施: 我国建立了部门协同、央地联动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中央层面,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十部门建立协调机制,整体统筹和推动工作落实;地方层面,各省级人民政府落实属地风险处置责任,依法取缔打击本辖区虚拟货币相关非法金融活动。 加强对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监测预警,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完善虚拟货币监测技术平台功能,提高识别发现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的精度和效率。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加强对涉虚拟货币交易资金的监测工作。各部门、各地区加强线上监控、线下摸排、资金监测的有效衔接,建立信息共享和交叉验证机制。 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防范和处置体系。金融管理部门、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密切协作,从切断支付渠道、依法处置相关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加强相关市场主体登记和广告管理、依法打击相关非法金融活动等违法犯罪行为等方面综合施策,有关行业协会加强会员管理和政策宣传,全方位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
五、国内外虚拟货币交易监管政策
在国内,我国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政策明确且一贯。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虚拟货币兑换、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虚拟货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撮合服务、代币发行融资以及虚拟货币衍生品交易等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全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一律严格禁止,坚决依法取缔;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在国外,各国对加密数字资产的监管政策存在差异。一些国家对虚拟货币的态度相对宽松,而另一些国家则采取了较为严格的监管措施。
官方交流群:https://t.me/gtokentoo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